看电影 | 《爱乐之城》· 爱你,和我
编辑City of stars, are you shining just for me.
这句歌词很好,它构建了一个唯美的场景,把需要的主角,也就是“我”,放了进去,然后宣告了爱情童话的展开——“哦,洛杉矶,在这夜色之下见证 我 的爱情”,此时,两个雀跃的灵魂都在心中默念着。
俗套的故事
与歌舞片大胆的演出形式,以及极具魅力的镜头、色彩等相比,《爱乐之城》故事似乎有效羸弱和老套:不得志的男女由于偶然的机会相遇、坠入爱河,而后在追梦的过程中产生分歧,最后分道扬镳。
好似只要不是太过狗血的爱情故事,但凡 bad end,都大致如此。我随便就能想到一个例子,21年《花束般的恋爱》,也是类似的剧情安排:主人公们因为兴趣走在一起,在毕业后因为生活压力等原因产生冲突,最终走到了不得不分手的境地。
所以这类故事说不上有多没稀缺和特色,不过细细品味完整部电影后,与绚丽的电影画面相比,真正吸引人、让我不断咂舌的,反而是这看似老套的故事背后,独特的人物塑造和爱情视角。
故事里的人物
先说说人物塑造,很多有关爱情的文艺作品,都犯着比较类似的错误,就是无限拔高着关系中所谓的情情爱爱,画面里的人像夏日里的鸣蝉一般,聒噪喊着爱啦爱啦,但人本身成了情爱的客体,沦为了情节的工具,好像他一出生就为了谈这次情、说这次爱似的,没什么特点。
lala land 却很不同,它通过大量场景化的表达,以一些非常浪漫的倾诉方式,将主人公的特征和情感很具象的勾勒出来。这种场景化的表达非常多元,包括一些“刻板”的环境布置和故事发展、缓慢的跟随镜头、演员的神情动作,通过不同维度刺激观众的感官,让人了解:哦,这个人确实是这样,然后他确实流露出了爱意。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个情节,男女主在酒会上二次相会,和二人首次约会后的分别:
在凌晨时分,伴着夜色和洛杉矶的星星灯火,在昏暗的山间小道眺望,远方已渐渐出现天光,这一夜似乎已经快要结束。再次相遇的“冲突”,在二人间搭建了一种孽缘,即使酒会结束,也要一起找寻不知道停在哪儿的汽车,可能二人深知彼此的相似,只是心照不宣地互相陪伴,多走一点时间罢了。
从为了引起注意的打闹嬉戏,你翻我的包、我拿你的鞋,到热烈的情感爆发,夸张地在无人的深夜里跳起了踢踏舞,然后再到不合时宜的电话铃声,打破二人间情感迅速升温带来的些许暧昧,即使二者都未明说一句有关情爱的话语,作为观众也能感受到这二人间的情感是如何细腻地变化着。
其后不久,男主主动找寻女主,一起逛了电影制作片场,听了爵士现场,似乎有聊不尽的话题,但又好像总有一些话语没有直接说出,不过好在约了下次见面。这样也好,男主默默返回,独自来到海边,伴随着海风吹着口哨,而后哼唱起了由他所作的歌曲,在微醺的海风里向熟睡的城市倾诉感情。他一个人,似乎有些落寞,却又好像充盈了轻松,显得格外安宁,居然径直走到一对情侣前,牵起女士的手起舞起来,而后受到了这位女士伴侣的斥责……
此时,那种爱意盈满的感觉,和男主浪漫内心、求爱但又差些表达的形象跃然纸上。
有特征的人物
我很喜欢这种体验而非告知的触达方式。判断故事需要理性,符合逻辑的序列才能打造相信的力量;但是判断人和情感是一件很感性的事情,它需要用些如绒毛撩拨肌肤的方式来勾起内心的饥渴,勾起脑海里的回忆,创造一种模糊又相似的东西,让我们可以投射自己的情感和人格。
优秀的电影可能都有类似的特征,它不仅用人物说出什么,也更期望观众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故事里的人物有时候会尽力的被塑造成一种我们期望的结果,比如在《爱乐之城》里,主角都是极度情绪化的,或者说是性格分明、极具特色的:男主对艺术的偏执、女主时而过分的自我。
我并不讨厌如此,人物的特征最终也是为主题而活,没有特色的人物会使整个故事变得如同说教,而有特色人物的故事却往往不会让我们觉得虚假,反而是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鲜活,正是因为这些极具情绪化的角色才能第一时间触发我们的感性器官。
但这一点对不同的人的效果,似乎并不相同。此前看《路人女主的养成方法》,一部分评论就是在争论男主的“渣”,只是因为男主没有第一时间拒绝其他女孩可能存在的喜爱。但问题是,这种评价对整个故事或者剧中的角色有何“意义”,我们真的需要在故事里打造一个完美情人吗?
故事里的爱情
《爱乐之城》故事的好看,一部分是因为其人物带有的特点和情感表达,另一部分是在这个情感表达之上,对大多数常规生活的爱情观进行了不一样的释义——爱爱,而非爱关系。
从整个故事以一个 bad 结局、却又以一种暧昧幻想的方式结尾来看,电影中表达男女主双方的爱情似乎并未就此终止,且并非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场景作为最终的想象空间,而是,情感依旧,关系不再,但也挺好。在这里或许多多少少有一些可怜、可惜之感,但让我觉得的,更多是一种必然,以及这种必然现状下爱意的持续和纯粹。
如果让我以一种严谨的方式来总结《爱乐之城》里的爱情观念,有两点:
1、生于人而出离人。爱情是两个人羁绊的产物,与两个人都有关,但又游离在两个个体之外,好像挂在枝芽两侧的蜘蛛丝,牵住了两片翠绿,但风一吹这唯一的关联可能也就吹走了。
2、爱情和关系没有必然。爱情诞生于人之间的暧昧,源头是一种互不言说的情愫,而后缔造了两者更深关系;不过关系不是爱情的终点,也不是爱情的必备要素,关系只是爱情的过程中的产物。
这么说或许有些复杂,不过谈论爱情话题是始终如此。
前几年看了雷蒙德•卡佛《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十多篇短篇小说通过细致地描述,展示了不同身份的劳动者的婚后的生活琐事,故事很多都是开放结局,让人觉得没头没尾,也很少有直接的情感描写。当时就很疑惑,这标题的爱情到底说啥?看完反而更疑惑了。
看了一些解析,说是卡佛用一些冷静、甚至冷酷的描述,表现了现代社会人关系的脆弱和边缘化。不过还是很疑惑,和标题的爱情到底有什么关系?是即使关系已经式微,爱情就在这些琐事里的意思么?却又感觉不是很得要领。
后来谈了一两次恋爱,因为一系列事情分分合合,再到恢复单身的状态,渐渐去琢磨、了解亲密关系到底是什么的时候,才慢慢后知后觉,爱情,说到底是体验之体验,是很动态的事情。
看待爱情时需要一种全然的视角,能感受爱情中的因果。卡佛的小说就需要如此,他的故事只是说了果,要加上他没说的那个因,才是所有的爱情,这才是他这些小说关于爱情部分的真正留白。
所谓因果
先让我们仔细聊聊这种因果的爱情。
《精灵旅社》里用Zing来表示一见钟情,这是个拟声词,原本是活力、能量爆发的含义,用来表示“来电了”确实极为形象。但电影毕竟全年龄,表达的情感都太过直接和浅层,总有种把Zing就当成爱情来看了,不过也有可能,我们在大多时候就是喜欢把爱情的开始,当做爱情的全部。
我想,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Zing的一下,代表着两个人都因为对方的某些特质而相爱,好似宇宙奇点大爆炸一般,产生了从无到有的作用。这确实很重要,但一如上述所说,爱情是个动态的事情,是体验之体验,所以接下来由这Zing一下的因,要结出的果也很重要。
不过这样说,似乎也好像把爱情定死在高墙上了,好像爱情的开始和结尾就是一条直线。不,这里更加需要强调的是爱情是基于人发展的事情,它没办法单独脱离人和时间去讨论,没办法不看前因后果,事实上,从诞生开始往后,爱情的发展似乎就陷入了一种循环。
这事不难理解,爱情的开始由两人互相发现对方的特质而起,这种发现主观甚至充满偏见,当爱情开始后将二者缔结了更深的关系后,他们又有了机会更加清晰地分辨或感知这种特质、或者发现其他特质,而这就给由特质而起的爱情注入了新的释义机会。
这种反复时常被套用在人际关系的变化里,但我想,还是放在感情里更好,至少在爱人关系上,要更加去明白关系之上爱情的变化。
爱爱,而非关系
让我们再回头看一下《爱乐之城》里的爱情观念:生于人而出离人;爱情和关系没有必然。
生活里,时常会有伴侣彼此间早没有感情,仅仅维持一份名存实亡的婚姻;而在电影里,男女主最终分道扬镳,而二人间似乎还存在无法割舍的爱意。
爱情始终是悬浮与二人之上的东西,它不受任何一方单独摆布,但又跟两方都息息相关,毕竟它本身就是由两个人的特质而起。但我们时常意识不到爱情的游离,毕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深爱的人,他/她吸引了我们所有的注意力,很多时候我们会以为他/她就是爱情本身。
这种锚定差异可能带来很大的问题,当我们把爱情当做面对的人时,很容易滑坡到把自己和他/她之间关系当做“那就是爱情”的错觉。而静态的关系,特别是符合社会评价的关系,会带有稳定、普遍的错误幻觉,但也许,实际上的关系和爱情,都早已岌岌可危。
究其根本,或许是因为我们时常把爱情的终点划定为了关系,而放弃了追求关系来源的爱情。
发现自己
到底如何追求爱情?《亲密关系》里,提及一种相互依赖理论,认为人们会像挑选商品一样挑选合适的人,都在寻求以最小代价获取能够获取提供最大奖赏价值的人,而我们只会与那些提供足够立意的伴侣维系亲密关系。
这个理论可以很有效地解释一些人际交往的动机和行为模式,但书里也提到了,它太功利和工具化了。而我想,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把视野放在关系来源的爱情上,去更进一步看看所有的本源——人。
爱情和关系归根结底的不可抗力还是人的特质,不管是开始和结束,我们总在通过自己的视角去对他人的一部分进行积极或消极解释,最终变成了我们倾心的理由。不管是这个人到底如何,对这部分特质的评价:如果是好的,就会变成他这个很好,值得被爱;如果是坏的,就变成爱不得,变成埋怨和可怜,进而衍生成爱情本身或者人本身的过错。
体验之体验,当我们在谈论爱情时,谈论的到底是什么?大概就是自己体验或听了一个故事的主观感受罢了,但这种主观可能才是爱情的关键。
那个瞬间,在我们发现那些闪光的特质时,是否是因为爱上的这个家伙,那些值得我们高度评价的地方,是我们隐藏在脑海下深层的理想和追求呢?如果是这样,爱上别人的同时,也是爱上了一部分理想的自己,也许,“我”才是那个爱情里的关键。
所以在电影里,也会发现男女主在某些方面非常相似,甚至在后来出现了某些特质的对调。现实生活里,也是如此,越是迷失了自己,也就越可能迷失了爱情,所谓“舔狗”,“舔”到最后自己丢了,也一无所有。
爱情是互相发现的过程,也是发现自己的过程,去明白自己的渴求,欣赏他/她身上自己渴求的那些特点,保持热爱,保持专注。“City of stars, are you shining just for me.”,轻声低唱,但所愿的是你也会心怀火热,期待星光之城为你照耀,而我站在那光芒之下,而后,有一条名为love的细丝粘连了彼此。
- 0
- 1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