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Club

SaturdayClub

杂谈 | 从一次曲折的调研来看互联网工作的僵硬

2024-03-04

近一个月,在新公司做了个中长周期的任务,让我对产品工作有了一些新的思考——互联网的工作流程别那么僵化。

0x.1 新公司和用户调研

入职了新公司,对产品经理有个严格要求,每月必须有效用户调研5份。并且硬性地把相关内容加在了个人OKR里。

虽说可以理解一个崭新的项目在抄完竞品后,开始想着收集用户需求找下一步目标了,但新入职的公司这个乱打一气着实让人受不了:简单拉个活跃用户的联系方式,加微信或者电话访谈,然后记录成表。

看了一下历史文档,难以卒读。

首月简单尝试后,我就被这种方法折腾地要死,且不说微信文字沟通的耗时、电话拨打的低接通率,关键活跃用户里一大堆新用户和探索期用户,有效信息太少,完全不足以支撑功能相关的建设。

次月我就自己尝试分步走:一方面精筛用户数据,定位粘性用户做深度访谈;另一方面做应用内的需求回收功能等。

然而什么计划都赶不上变化。

0x.2 打电话是一种苦差事

第一个问题发生在我锁定目标用户并开始尝试沟通时。

某日下午,我从繁琐的后台定位一些用户,并从后端那获取联系方式后,拿着自己的手机找了个会议室尝试开始进行用户访谈。

初期一切都好,花了一个多小时,拨打了十余通电话后,有效回收了两份反馈。用户非常配合,沟通非常深入,对不同场景的描述都非常细致,我心中大喜,记录好当前的进度后,拨打了下一通电话。

非常可惜,这一位用户在驾驶过程中,只能匆匆约了后续回访。刚挂完电话,手机突然弹出一则来自联通官方的短信,内容如下:

image-myqz.png

简单来说,我的号码行为异常,被判定可能涉及电诈,然后联通官方给冻结了。最恐怖的是最后一段:请您携带本人身份证、本机SIM卡到号码归属联通自由营业厅进行实人核验……

很不幸,我号码的归属地在另一个省份。

刚开始我还有点愣神不敢相信,但经过了号码无法拨出、移动网络加载不了等一系列打击后,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号码嘛也做不了了。

连上公司wifi,从网络找了一圈资料发现如下:

  • 高频拨打不同属地的陌生号码,或被多人投诉或举报,都有可能导致封号;

  • 三大运营商均有相关策略;

  • 初次封停可以在相关营业厅办理解封,多次违规被封就直接停机封号,无法解除。

可以看见,封禁的力度相当之严格。

解冻的过程一波三折,兜兜转转,莫名其妙。先在网上了解到,除了在属地营业厅进行解冻业务,也可以通过异地进行线上办理,然后前提是——你有另一张可以正常拨打电话的号码来和官方通话。这个条件我并不满足。

后续搜了一下附近的营业厅,在没有导航地情况下东转西转,好不容易在步行街的一隅找到了一家极小的营业厅,进门,前台扑在柜台上吸着面条。问能否可以办理解冻,答:异地办理,可以提个单子试试,不保证能行。

填了单子,就是未知的等待。当日下午,我尝试性地给联通官方打电话,居然拨通了!转接人工客服,还未等我说清来意时,一条短信发来:您的号码已解冻。

啊这……

也不知是巧合,还是联通系统中有什么关联性的流程,寻找了一圈也没明确的解释,总之,手机号可以用了。

0x.3 毫不意外的工作变动

在我以为后续可以小心翼翼拿多个测试号码轮流访谈时,问题又出现了:大 boss 觉得项目后续规划不具体,产品的leader转而建议项目leader做线下面对面的调研,项目leader又找到了我……

聊了一下,被确定无法调整流程并行去做后,就这样,我刚有起色的电话访谈计划被迫搁置,全力转向策划线下方案。

这个过程其崎岖程度更甚之,最大的苦难集中在了找访谈对象上。

我在接到这个规划时就不免苦笑,我们产品的用户群体,多是中年的外勤工作人员,平时工作都相对较忙,沟通意愿也普遍较低,线上的状态已然这样,邀请线下访谈,恐怕有点难。

当然,具体还得操作之后再做判断。虽然后续也验证了我的猜想。

由于线下访谈的限定,访谈目标的样本一开始就被地域做了极大的限制,我们这个产品本身还没做市场投放,大多用户都来自其他产品导流,本市的用户满打满算可能只有几百个。为了提高成功邀约用户的可能性,以及降低我自己的工作量,我打算分用户属性去小批测试后,再在特定用户群体里去集中邀约。

理想很美好,现实又又又又骨感了。

邀约本身需要先电话沟通,了解基础意愿,后续引导到微信详细说明并明确线下访谈流程。每一步都会导致大量的用户流失,无法有效判断具体的差异性。所以,最终还是得选择广撒网。

我也考虑能否定向在应用内投发邀约,拉高激励措施,由用户主动联系我们。可惜,现有产品暂时并不支持,开发的成本又较高,关键的是,现在 boss 又赶着要用户调研结果……

产品经理和客服的人力还是廉价呀~

最终,该方案一无所获。

这个过程中也并非没有用户加入微信,并接受了访谈的安排。但基本上随着沟通的时间拉长,在约定的时间之前,都会因为工作忙、暂时不行等理由流失。

考虑到我们的产品属性,和面向的用户群体,不是不能理解这些用户的心路历程:这并不是一个很有趣或者很值得注意的东西,哎呀,他们说几百块是真的吗……等等,在考虑过程中就不干了。

0x.4 泥腿子泥腿子

在前前后后一个星期碰壁后,基本确定了这种方式找不合适的访谈用户。

我毫无办法,又侧方面和leader聊了聊,明确了 boss 的主要需求是了解用户真实需求为主,观察用户先行解决方案为辅的情况下,又来了一计:我们是否可以调研一下竞品的用户?

这个方案要是在其他领域里估计很难,想找竞品的用户成本基本成倍高于找自己的用户。

但之前也说了,我们的用户多是中年的外勤用户,包括一些工程、物业、保洁等,在我们生活周边可能就有很多的竞品使用用户,他们离我们可能比想象中的还近。

调研竞品的这个方案倒是和leader的观点一致,只是找用户这边有了分歧:leader认为先试着发动公司里的同事、朋友,联系联系身边的人有无使用竞品的人,或者通过这些外勤的亲戚朋友联系联系其他可能得用户;而我觉得直接从公司的园区开始向外辐射,走出去,直接去问可能的目标人群。

由于都是构思出来的方案,没办法说哪种方案更适合,后来我们也各自按各自的方法并行去做,只是,从我的经验来看,泥腿子的方法往往能效反而高一些。

实际上,从复盘来看,走出去的效果也确实好很多。这里的关键还是上述的邀约流程。

和我此前遇到的现象一致,当线上沟通的时间稍微一拉长,即使已经确定邀约的朋友、亲戚,也会鸽了,或者无限延期等等,作为组织者,在这个过程中非常被动。

与线上邀约或朋友推荐不同,线下面对面和叔叔阿姨们沟通,说明来意并表明有激励等,他们都很乐于接受邀约,成功率不说100%,80%也是有的,沟通顺畅的程度难以想象。

不过,一旦加了微信,后续再联系他们时,上述的问题也会出现,这些有意愿的用户又会开始犹犹豫豫起来。

所以后来,我就干脆开启了外勤,直接分两步走:一方面已经确定意愿的用户直接说明当前就在附近,请给一个当前的时段进行访谈,给出具体选择,而不是模糊的商量;另一方面,拉着leader直接出去,遇到合适的人就直接问,有时间的就立刻开启访谈,随缘但是高效。

就这样,春天某个开着花的下午,我算是把这项曲折的任务完成了。

0x.5 复盘

我一直攒着毛主席的《湖南农民考察运动报告》没看,总觉得还没到时候,把方法论多学点,再去看案例,让知识串联起来,而不是当个故事看了。

对一些寻常的信息还好,但对这种好像对自己成长有些影响的东西,我反而有种FOMO的心理作祟:一想着可能错失哪些东西,担心这担心那,反而不知不觉忽视了。实际上,多读几遍呗,前后看似浪费了点时间,这个过程中反而先了解了一些东西,更有益处说不定。

现在,我得赶紧安排上日程了。

这次调研也把我在互联网工作这几年模模糊糊意识到的怪诞具象化了,总得来说就是,互联网本身一个很灵活的东西,怎么很多事情越做越死板了?

说白了,有些工作内容太注重“技”了,反而对“术”的关注太少。某项工作好像就得如此去做一般,方法论定在那儿了,就得这么来;再往上一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为什么使用这些技术的思考和讨论变少了。

落在实际工作中,拿到一项任务,惯性地觉得使用某种方式就必定可以得出确定的结果。很奇怪,这么做本身聚焦的是过程执行,然而明明强调着结果为导向、以终为始,但是做着做着的过程里变成了形式至上、执行着路径依赖。

包括这次线下调研,在复盘时也让我困惑。如果是沟通需求,线上是否真的无法满足?面对面的交流其优势不更多的是让用户还原场景和模拟操作吗?前后的目的真的一致吗?也许是我理解的还不够深入,但我总觉得这其中做偏颇了。

说到底,不管是在自己的人生思考中,还是项目运行里,还是得更明确地理解,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