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Club

SaturdayClub

2021 10月总结

2021-11-06
2021 10月总结

去回顾三个月做了哪些,想了哪些,实际上还真有那么点儿困难,即使时常自诩记忆力还不错,但混沌和反复的日常扭扭捏捏,始终无法逮到个头来。如果非要记录,又必须硬性去规整一些东西,这就显得并不那么随性,我不喜欢。但空想的时间太长,大脑的余热就难以聚集成力量,生活的时光就有种白搭了的感觉,这种错失感我也十分反感。选择困难的上一层困境恐怕就是对折损的趋避,十分折磨人。以至于面对这种情况,必须先像安抚小孩子一样安抚自己好几天:哎呀,你就记一下嘛,来嘛,成年人要学会强迫自己做一些事情哦。大抵如此,才能动笔。

好在自己写自己的事情,即使乱七八糟,也不会有个落人口舌的问题。


还是先从看书说起吧,八月、到九月,再到十月,似乎唯独看书没有落下,有的没的看了很多本,主要是不带脑子看了很多小说,虽然都是不错的佳作,但还是怯怯感到在逃避思考,最明显的是七月说要接着啃的《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搁浅至今,10月新开坑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于生》也停滞不前。

还是先说说已经看到的内容吧:

《龙》

看似很荒诞的论题,但是一本正经从生物、史实去考究的一本书,认为龙并非教科书中所言的拼接怪,也并非是单纯神话中诞生自虚无的产物,而是未探明的一种真实存在的古生物。整本书读起来不俗套,引用也清晰详细,虽然未有明确的结论,但作者对神秘事物脱离唯心思考的考究方式让人着迷,书中很句引用很好:自井中视星,所见不过数星。我给四星:★★★★☆

《醉步男》&《脑髓工厂》

小林泰三的科幻作品,叙事方式和脑洞都堪称一流,这种叙事并不恢弘但充满迷思的作品深得我心,仿佛幽暗迷离洞穴中略带闪光的弯弯绕绕。先挖掘到了《醉步男》,其折腾时间和量子力学的方式独其一份,相当有趣,后续再找小林泰三的其他作品来读,就看到了《脑髓工厂》,反而差强人意,觉得比较一般了。

《醉步男》我给五星:★★★★★

《脑髓工厂》我给三星:★★★☆☆

《ZOO》

乙一的经典短篇恐怖小说集,电影《七间房》的原著,补翻了一下,没啥好说的,因为故事在先前都看过了,也就没太大的感触了,我给三星:★★★☆☆

《请停止无效社交》

之前在做社交应用的调研,做了社交理论的研究,当然并不是这本书,而是一个社会认知科学的,这本书单纯是因为个人也想要学习一些处理社交关系的方法而简单看到的,书不是很好,很啰嗦,但其中有几个方法确实值得学习。汇总了一些(可以看这里)。总体我给三星:★★★☆☆

《金色梦乡》

又是我非常喜欢的伊坂幸太郎的作品,《金色梦乡》这个作品名来自于披头士的同名歌曲,算是小说里贯穿的一个线索,本书还是经典的伊坂幸太郎叙事手法,风格上稍有变化,更加活跃刺激,颇有影视感。小说说的是日本首相被刺杀之后一个替罪羊逃生的故事,其本人和相关的人在两天内的所作所为,在不同的视角切换和伏笔回收下,整个小说的阅读体验堪称一绝。我照例给五星:★★★★★。

《微积分的力量》

一本介绍微积分发展历史的书,从微分、积分的发展和结合做了很好的诉述,语言生动有趣,没那么多学究气,非常好的一本科普书,可以很好的加深对微积分作用和重要性的理解,哪天如果我对数学又感兴趣了,还要再来翻一遍。我给五星:★★★★★

《置身事内》

一本介绍中国经济组成和政策变化的书,能非常好的帮助人了解中国政府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同时也介绍了中国财政结构,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分别讨论的过去中国经济发展背后政府和市场的变化,以及该过程存有的决策逻辑和结构矛盾。语言精练直白,不拖拉,非常好的一本社科著作,给五星:★★★★★

《叫魂》

从乾隆盛世发生的“叫魂”妖术入手,分析这场恐慌背后的清代帝制的官僚结构和种族矛盾。比较特殊的视角可以了解到封建帝制官僚主义的封闭,也可以了解到该盛世之下经济结构矛盾的实际背景。虽然有点啰嗦,但是这本书给出的视野确实不一样的,能打开一个关于政治机构和官僚主义思考。

摘抄书本里最后的一些评论,很有意思:

​ 这些实际而持不可知论的人们会对什么未见势力感到害怕的话,那就是暴民的狂怒易变和君主的反复无常,这两者都对让他们感到自在的现存体制构成了威胁。

 如果说,弘历的清剿撞上了官僚们设置的路障,那么构成这些路障的恰恰是最令他痛恨的“官场恶习”:谨慎地隐匿情报,小心地自我保护,隐瞒真相以掩护人际关系,百促不动以墨守常规程序。

​ 没有人会哀悼旧中国的官僚制度。即使按照当时的标准,它所造成的社会伤害也已超出了仅仅压碎几个无依无助的游民踝骨的程度。但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它的特性却可以阻挡任何一种狂热。没有这样一个应急的锚碇,中国就会在风暴中急剧偏航。在缺乏一种可行的替代制度的情况下,统治者就可以利用操纵民众的恐惧,将之转变为可怕的力量。生活于我们时代的那些异见人士和因社会背景或怪异信仰而易受指控的替罪羊,便会成为这种力量的攻击目标。

关于本书,很多评论会看完后发出“此时及彼时”的感慨,我觉得纯属是对此时和彼时都认知不清,我不确认某一种官僚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值得警惕的是何种制度下其能带动的社会和其本身的自我完善。

总体我给四星:★★★★☆

《睡眠革命》

说睡觉的,广告很多,有些不错的建议,但大部分就是啰嗦,三星:★★★☆☆

《超越平凡的平面设计》

十几年前关于平面设计基础的书,手把手的那种,有些内容过时了,但部分值得一看,很适合去回顾基础。

不啰嗦,总体给三星:★★★☆☆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非常非常非常好看的一本科幻,题材比较小众,写作手法也很独特,很好看,很好看!我给五星:★★★★★


纵观这几个月看的书,其实都不差,但比较深度的内容很少,一方面躺在快乐阅读的温柔乡里不肯走,另一方面各种事情忙起来后,特别是在看一些专业性质的书籍,将其余的阅读时间压缩了很多,一些内容较为深度的书断断续续地看起来后反而更加着急,希望后续能调整比较不错的节奏,即使看慢一些,也能兼顾。

其他

把读过的书写完之后,貌似就没什么特别想写的内容了,如果这样作为三个月的总结又觉得未免太单调了,那么还有哪些事情呢?

八月被迫搬又搬了一次家,遇到无良的中介就是这么麻烦,后续的话肯定要注意了。这个经历其实倒也还好,但因为预缴的房租和押金等着一直没退,让我尝试了一次走法律程序的过程,有意思的是法院工作日上班,而我不想请假,通过微信小程序的移动法院居然起诉成功了,虽然一个月后才走到了缴费的阶段,貌似也很正常。

这么看来八月后期和九月初一直忙着搬家的事情,以至于忽视了很多内容。到了九月……完全不记得干了什么……

到了十月……有意思的可能就是十一之间买了几束花,尝试拍了一下静物,因为只有自己,远程操作相机糊了很多。

后续也没发生什么出奇不易的事情了吧。


一些想法

(下次还是每个月写一下回顾吧,回想事情很难受)

这几个月比较在意的事情可能就是如何和人相处和沟通了吧,契机有很多,比如做社交产品的调研,比如感觉和朋友沟通不是很融洽,比如和亲属沟通不是很融洽等等。

在当前这个的阶段里,我开始迷恋上了技巧。

某种程度来说,喜欢和爱上别人是存在能力上的差异的,沉迷哲学的迷思里去思考个人和他者的关系或许能帮助自己更好地明白自己的位置,但实际来说这个位置还处于精神世界,去打造这个位置的过程靠自己个单边反应没多大作用。

于是乎,去参与他人的社会活动就成了必须去做的事情,这与阿德勒心理学中一切问题皆是社交的问题如出一辙。我所指的技巧就是这个过程的技巧,把它简化成和人沟通的技巧也行。从极端理性的角度出发,这个过程就是关系网中信息交换过程,没有技巧的沟通无法让他者顺利接受到个人想要传达的信息,甚至会让他者接收到错误的信息。

用互联网的思想来比喻,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协议。然而这个协议无法用明文规定,这托架于对他人情感的认知,不同的人差异可能很大,以至于没办法用完全一样的逻辑来进行交流。我构思过这样的场景:在文明高度发达之后,随着教育进步,人类可以用更简短的文字和声音(或者其他什么方式)来传递信息,并且可准确无误的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有可能吗?我不太确定。个体认知和个体对他者的认知之间的差异在现在看来,之间的鸿沟是如此巨大,不管是哪一类的信息传达,其附有的模糊边际即显得如此浪漫,又让人如此摸不着头脑。这让我想到了《浮生一日》里的一个词——Mamihlapinatapai,它描述了一种状态,当事的双方有了共同的愿望,但是谁都没有开口把窗户纸捅破的那个时间段。

回到现在,我在谈论喜欢和爱中的内容总是离散着来看,”我喜欢/爱你“是一种自我的状态,它出自于主观的言语,随着肾上腺素的激升迸发而出,但它不太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它的外在性并不是那么明显。发现喜爱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把喜爱表达出去,其实更难一些,这种向外的刺探是打破自我让他者重新出现的重要过程,我同意韩炳哲在《爱欲之死》里提及的对他人想象的重要,但同等重要的是如何把这种想象让外界也接受到。

在相似的文明下,人接收情绪的能力很类似,但输出情绪的能力却差异巨大。不管是肢体、还是语言,人在接受信息的时候会偏向刺激的那一个关键信息发出反应,耳鬓厮磨,抚摸,亲吻,高音的字词,最后的字词等等。这些未受过训练的本能在不同在环境下都是如此统一,而到了输出的一面,不同的成长、教育环境所导致表达差异又如此明显。

这是个麻烦的过程,需要后天的二次学习,即我沉迷并想要了解的技巧:如何去理解人类接受情绪的统一,并将自己的喜欢和爱相关的刺激信息传达出去。这是一个需要文明加持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艰巨的一点在于人是惰性的,更多时候是先看到利益的诱惑而采取行为,当行为的彼端又因为他人的存在而存有不确定性,这就使得这个过程中存在了绕不开的矛盾。

当然,这样的理解方式并不必然,从爱欲的古典模式出发未必真的适合个人伴随全社会政治化的今天,这种界定方式并不具有普适性。但基于这样的理论去拓展讨论一些现象也未必不可,诸如对喜爱的荒诞感和虚幻感等等,再广阔一点甚至到了存在主义的范围。

那么那么那么,问题还是存在的,表达的技巧在慢慢重拾,但是爱欲在死亡之后又如何复生呢?如我上述表达的,喜爱的能力在于发现和表达,关键之一的发现又该在何处的智慧之泉中涌现呢?这一点韩炳哲没说,我也没有体会出来,以至于问题就成了:我可以回复情绪,而自主的表达仍然受限,仍然停留在自我的状态中。=-=

在新自由主义社会的男女中悄悄死亡的爱欲想要再度出现恐怕很不容易,至少于我如此,这种一如自我和他者交接的模糊,在讨论中把何者具象、何者抽象都无从下手。不过一如表达的技巧终究还是要落在实处,不管是谈话的技巧,拥抱的技巧,性的技巧等等,对爱欲的重现,将其变为真实存在的过程也一定脱离不了实际的载体。道阻且长也。好好吃饭,好好学习。


上个月也思考了一下工具、个人和文明的关系等等,不过还不是很清晰,也不是很重要,就懒得再说了。

那么到此为止吧,还得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才行,比如每周的电影还是得看的,哦,对了十月开始又重新练吉他了,这是好事,得记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