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3总结 & 自我认知
编辑我二十多岁,但最近总还是习惯性地觉得自己还处于青少年时期,年轻得异常。拥有这种“幻觉”的原因倒不是说陷入童年无需考虑各种杂事的虚渺留恋,也不太是对未来各类未知纷涌而至的不安。我甚至不觉得自己囿于各种枷锁,和身边很多人一样受到各类事物的胁迫不得不日夜焦虑。
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体验精神世界: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过程中,平复心态去保持聆听并反复思虑,个体与社会类似弦状的物质被弹播,意识就有种不断颠簸但又平衡的发展趋势。意识的变换,在我这个年龄段,就产生了生理成长之外的一种社会性成长的感觉。
这种由于大量信息的涌入和再度加工,在解构的同时也在反复重构着自我的认知,一如青春期一般,变化日新月异,在原有的那个人身上增添了饱满而夯实的肉骨。
我对这种现状的理解是自我认知的健全,这里的健全由形容词做动词使用,扮演着运动过程的角色。
自我这个词需要结合恰当的社会语境去叙述,但很多时候也可以观察到人们在应用的时候会模糊很多概念。最为明显的是在最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在使用“ego大”、“ego小”这样的个人评价,字节跳动所宣传的“格局大,ego小”就比较引人注目。
在我有限的知识体系中,最早可以与之关联起来的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 ego)。
详细的心理学理论在这里就不复述,简单来说本我即无意识的欲望和冲动,自我即后天学习所得对本我和外部环境调节的枢纽,超我即社会道德化的理想标准。自我附有现实性,一方面需要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寻,一方面需要做出符合超我的规则的行为。
健全的自我拥有可以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的能力,避免个体失衡。
用ego大小来表示这种自我显然是不恰当的,从语境上来说,这种论调更偏向描述自我中心主义(可能是egoism吧),是对个人观念的一种偏激表态。这种意识形态与人格层级有所关联,却也不太一样,可能是表现在失衡后的自我中,也可能是内化了的超我。综合来看佛家用语“我执”确实很合适作为这里“ego大小”的载体,即一个人对自己执念的意识程度,而不是简单的翻译成自我的大小(不过佛家可能更关注产生困扰的执念)。
拥有执念也可能拥有健全的自我,未必是个人的失衡。拥有执念可能是自我在按照超我规则下释放本我的一种手段,在未突破自我界限的情况下,这种行为对自我来说合理且正当,自我中心的人未必会觉得自己想法和行为冲突而陷入苦恼。
唯有放在社会语序下,他者意识的碰撞才会将这种人格差异暴露成问题,究其根本是超我的片面社会性,也可以说是社会认知的差异性(在此处我也想说成世界认知)。
为什么他要这样想?为什么他不这样做?
超我理想和理性的片面性犹如月背始终隐藏在人类可见的天空背后一样,超我的完美标准仅是人自我意识到的all,而非客观事实的all。在这种意识之下自我的行为和想法都是可解的,而他人异样的内容是值得怀疑的。
认知的差异是人格差异的重要因素。这一点放在群体认知上也一样,默认的父权社会和激进的女权主义、内向的人和不内向的人、自我中心的人和不自我中心的人在意识差异的时候可能都在怀疑对方。
自我认知的健全,在我的理解下,就是在拥有健全的自我的前提下,明白相对社会的认知来说,个人认知随时都可能失衡,且这种失衡可能会是一种常态,而个体需要在这种常态下有意识地丰满自己的认知。
并不是说自我的建立和认知是两个阶段,而是这个过程中始终需要清晰地去理解自我。在没有有意识的关注自我的前提下,失衡的认知会使得超我和本我的关系变得模糊,自我既理解不了本我欲望是什么,也无法在超我的约束下寻找合适的行为,最终演变成个人失衡的痛苦。
需要时常观察自我的状态再去在失衡的认知中重塑或者说丰富超我。一个稳定的精神人格,对个人来说比混乱的认知更有益理解世界并参与进去。
再回到ego大小的问题,个人需要的是约束自己的执念吗?不是,而是充分了解自己并且了解自己认知的局限性,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去成长的过程,而不是如掐灭灯花一般了却尘凡。
书
上月看完了三本书,一本工作相关的参考书籍,一本决策心理的科普读物,一本有关自由主义历史的哲学读物。
『有效竞品分析』
系统性的介绍了竞品分析的流程和方法,比较全面的描述了竞品分析六个步骤:
明确目标
选择竞品
确定分析维度
收集竞品信息
信息整理和分析
总结报告
各阶段的方法还比较详实吧,但作者写作逻辑和方法的案例应用真的很差,我自己弄了张图,便于自己日后操作。
『别做正常的傻瓜』
用一些常用的例子简单的解释一些基础的决策误区以及背后的心理,比较著名的就是“得到时人是风险规避,失去是人是风险喜好”。
这本书里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个就是“适应性偏见”,人往往会低估自己对一个事情的适应性,对种草的东西拔高期待,对不好的东西拔高厌恶,对环境也是如此。
挺推荐看一下的吧,轻松愉快,虽然一些例子有所偏颇,但整体挺值得去了解的。
『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
从自由一词的词源开始逐步展示自由主义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含义变迁。最后的后记着重说了自由主义在现代几十年内逐步在英美语序下大幅和个人主义挂钩的原因,当然这一部分并不是那么清晰,但很值得一看。
就了解向来说,这本书挺好的展示了自由这一哲学主题的发展过程(可能偏向欧洲历史),也解构了当代对自由的定义单一的误解,需要注重自由的复杂性和讨论度。
也结合书本内容和web3简单写了一些内容,可以一看:《从‘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聊聊web3》
电影
羞耻(18R)
月球
彗星来的那一夜
剧情什么就不多说了,都很棒。(懒得写,不过这周在《她》,感觉挺有意思,后续想深入聊聊
4月安排了很多事情,一些有的没的也没那么太想记录的想法。
记录,到底为了什么?挺有意思,这个话题展开的话可以说很多,我之前看存在主义的时候,其中谈起死亡的焦虑,我其实也有种想法:有些人对过去的过去(消失),是不是也有一种无形的死亡的焦虑,所以习惯记录,比如手机里存了一大堆照片之类的……
回到文字记录上,对个人来说,书写是个思考的过程,记录是为了更好的思考,最近觉得内容东西用文字定义下来之后,一些观念才会落地,变成实物,否则待在脑子里的东西未必就是自己以为的那个。
后续我可能会想更多的方法来补充自己对基础概念的认知。
如何做记录一直是我反复思考的事情,特别是现在线上看书的一些记录,分割起来很方便,但怎么像李敖一样狠心把书撕下来,分分类,我在电子产品上反而做得不够好,4月我最想做的事可能就是把记录的东西再整整吧,特别是如何把书拆了,拆好。
此外还在写一些工作相关的内容,也会发在其他平台,万事多磨砺。
- 0
- 0
-
分享